“银河倒泻”与开楞伽峡

发布时间:2015.05.11


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此画作者为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刘静河。

    空灵

    岭南地区历来高温多雨,过去时常发生水灾,淹没村庄和庄稼,危害人们的生活。大雨时,人们会用“银河倒泻”来形容雨下得极大,像银河从天上泻下来的一样。在古代用“银河倒泻”来表达,可见我国“河”文化中表现人与自然关系源远流长。

    银河倒挂三石梁

    古代连州经常有“银河倒泻”般的大雨,将河道堵塞,造成水路中断,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。“银河倒泻”的典故最早源于唐代李白的《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》:“金阙前开二峰长,银河倒挂三石梁。”后来,广泛应用开来,如明代冯梦龙在《警世通言》写到“果然是银河倒泻,沧海盆倾,好阵大雨”。

    智开楞伽治水患

    楞伽峡,又名“贞女峡”,为连江三峡之一。位于连州城沿连江南下十多公里处。相传秦时有数女游峡,遇暴风雨,化为石,因而得名。楞伽峡是“连州八景”之一。峡岸的绝壁上,刻“楞伽古峡”盈尺大字,旁边一片斑驳不清的小字、刻着宋嘉泰壬戌间开峡记和明代嘉靖丙申知州事题字,就是记载当时开峡的情景。

    南宋嘉泰二年(1202年)五月,当时的粤北山区连日倾盆大雨,连江水位暴涨,洪水泛滥,连州城一片汪洋。洪水过后,楞枷峡河道淤塞,水路交通受到限制。古代水路运输对连州非常重要,社会和经济难免萧条冷落。十八年后,杨榕走马上任连州太守,看到这一情形,即令才思敏捷的司法官李华治理水害。在旧《连县志》记载:唐宋时峡壁崩塌,江道堵塞,每逢大雨,山洪排泄不及,常把上游十多里连州淹没。宋嘉定年间,李华博采众议,集中民间智慧,制订“上以火攻,下以堰取”的方案:在冬季枯水时,使人先在上游筑坝拦河,蓄水备用;在礁石四周堆满干柴枯草,点起大火;猛火过后,立即开坝,以水冲击,炽热的岩石被冰冻的河水冲刷,使拦江巨石冷缩爆裂,裂声如雷,碎石腾空;随后,组织民工开挖。经过三个隆冬反复多次施行,终于把楞枷峡开通。水路交通恢复了,连州重又兴旺,然后清石疏河,除了水患。